质量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品牌专业建设总结报告书

发布者:  时间:2012-03-20 00:00:00  浏览:

一、专业概况

咸宁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起源于1977年成立的原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专科),1993年开始与湖北师范学院联合开办数学教育本科班,先后培养了五届数学教育本科学生。2001年咸宁学院组建后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经申报获得批准,并于当年正式招生。2007年批准为校级品牌专业。2009年开始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双学位实验班。

本专业现设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公共数学等四个课程群和一个数学实践教学团队。拥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50-60岁2人,36-50岁13人,35岁以下15人。有特聘教授1人,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硕士学位教师20人,45岁以下教师已基本实现硕士化。副高级以上职称共有13人,所占比例为43%,博士学历6人,硕士学历20人,硕士以上学历26人,所占比例86%,其中博士学历占20%;专任教师100%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符合度100%,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00%为本科生授课。主干课程主要是教授、副教授、博士或教学能力强的硕士承担,教学队伍较为稳定,教学效果普遍较好。

本专业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学教学论、近世代数、泛函分析等。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目前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数学、数学模型、概率统计等五门校级精品课程,一个校级教学团队(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团队)。

本专业教师所学专业覆盖函数论、代数学、几何学、微分动力系统、运筹学与自动控制、计算方法以及数学教育学等分支。主要研究方向有:复分析中的代数体函数的值分布、代数体函数正规族及动力系统的研究;代数学中格论及群表示论的研究;偏微分方程中的半导体模型的研究;运筹学与自动控制中复杂系统控制等。这些研究中,有些成果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有些具有较深远的发展空间。近五年本专业教师已获得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学校等科研项目32项,其中市厅级以上项目10项,校级项目21项;主持校级教研项目16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项目经费50余万元。近四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9篇,核心论文70余篇。

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有关的实验室有:应用数学实验室,普通物理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本专业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嘉鱼县嘉鱼一中、咸安区永安中学、咸宁市温泉中学、大冶二中等29所学校,以及咸宁市统计局、咸安区统计局等6家统计局,能较好的满足本专业实习实训的要求。

学校图书馆拥有不同学科门类的图书、期刊,其中理学学科有纸质图书中文93964册、外文4589册,电子图书中文40046册;纸质期刊中文15656册,电子期刊中文31580册、外文39200册,能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数学与应用专业学生先后100人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网络挑战赛,2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人次参与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参与课题研究12项,在公开期刊上发表了18余篇科技论文,其中两篇被EI收录。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考研率达到了百分之二十。社会声誉逐年提升,在教育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成功申报校级品牌专业以来,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

1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

1.1建设目标与思路

根据专业特点和现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目标。本专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突出“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创特色”的教学理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为生命,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本专业办学向着符合时代需要、人才成长需要的方向迅速发展。

本专业建设目标是在稳定本专业师范方向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扩大双学位学生培养规模,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育优势学科群体和创新团队。到2015年,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科学研究等方面达到同类学校、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立足咸宁,面向全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本专业办成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

(1)人才培养与办学规模

在稳定本专业师范方向办学规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教学质量,走精兵战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培养具有突出的师范特色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中学教师,并大力提升本方向毕业生的考研率。要扩大双学位学生培养规模,在现有“数学——电气工程”双学位试点班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数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学”等双学位培养方向,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争取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下阶段申报硕士学位点打好基础。

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学生数达到400人左右

(2)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稳定骨干,重视培养,稳步引进,优化结构”的原则,一是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学科研骨干到校外进行短期进修或合作研究,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学研究素质;开展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的选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二是重视教师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重点开展和实施“硕士化、博士化工程”,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实现30岁以下教师硕士化、40岁以下教师博士化;三是扩大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和联系,鼓励学术骨干教师挂靠本校相关专业或校外专业的硕士点培养研究生,积累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四是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部分学术骨干和双师型教学人员。五是开展“教学名师工程”,树立教学楷模。六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崇高的敬业精神,努力形成良好的教风。

到2015年,本专业力争达到教授3~5人,副教授18人,博士8~10人,青年教师硕士化,硕士生导师8人以上,使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人数的65%以上,取得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依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组建3到5个有稳定研究方向和合理学术梯队的研究团队,其中力争建成1到2个在省内有一定优势,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团队。

(3)课程建设

到2015年,再建设3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使校级精品课程达到8门以上。继续加大现有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在认真比较、论证的基础上,选择1~2门校级精品课程冲击省级精品课程,到2015年,至少建成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4)教材建设

坚持使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优先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理科基地教材及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资助教师出版自编高质量教材;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积极使用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计划在2010-2015年内,编制实验教材及专业课教材各1部。

(5)教研科研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努力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特别是加强产学研项目,积极参与到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去,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师资培训提供支柱。重点加强数学教育类课程、高等数学课程、数学建模课程及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大力鼓励教师跟踪本专业学术前沿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发表有较高层次的教研科研论文,对论文及其它教研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6)学科建设

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导向,整合教师资源,改善学术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学缘结构,优化学科梯队,凸显本学科的亮点与特色,努力建设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本学科将在“概率”、“分形”、“函数论”、“控制论”和“微分方程”等几个研究方向上寻求突破,构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术队伍,满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7)教学条件

在两年内将现有的数学实验室扩建为拥有微机60台以上,总资产80万元以上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完善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室。

加强和扩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建设,与现有师范类实习基地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在教学和科研上加强互动。依托本校相关专业,在三年内建成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要求的双学位各方向实训、实习基地体系。

积极筹建数学专业资料室,使图书资料达到1万册以上,期刊100种以上,能同时容纳50人查阅专业文献资料。

1.2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的实际需求,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的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两大课程体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由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任选课程、课外实践等模块组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由基本素质与能力训练、学科基础能力实践、数学应用能力实践、师范技能实践、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实践等五大模块组成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五大模块相互衔接,相互补充,贯穿本科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更合理、科学,教学计划符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体现了“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创特色”的教学理念和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本专业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等学科竞赛中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师资队伍建设

(1)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水平逐步提高,发展趋势良好。

通过稳定、培养、引进、外聘等措施,使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且发展趋势好。近四年来,引进硕士4人,学成归来博士4人,硕士3人。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现有特聘教授1人,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硕士学位教师20人,40岁以下教师已基本实现硕士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4%,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6%,其中博士学历占专任教师的20%;教师的学历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6人。使本专业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2)本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均由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达100%,主干课程教学队伍稳定,教学效果好。

专任教师100%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符合度100%,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00%为本科生授课。主干课程主要是教授、副教授、博士或教学能力强的硕士承担,教学队伍较为稳定,教学效果良好。在2010年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钟绍军老师荣获一等奖,吴敏老师荣获三等奖。

(3)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获得较大突破

大力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通过科研教研促进教学。本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有:复分析中的代数体函数的值分布、代数体函数正规族及动力系统的研究;代数学中格论及群表示论的研究;偏微分方程中的半导体模型的研究;运筹学与自动控制中复杂系统控制等。这些研究中,有些成果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有些具有较深远的发展空间。

近五年本专业教师已获得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学校等科研项目32项,其中市厅级以上项目10项,校级项目21项;主持校级教研项目16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项目经费50余万元。近四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9篇,核心论文100余篇。

3教学条件建设

3.1专项经费投入

近四年来,学校和学院两级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近四年来共有7位教师参加学历进修,7位教师到其它高校进行访学研究,开展学术讲座21次,参加学术交流10次;建设了5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个校级教学团队;改造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实验室,组建了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室;学生实习经费分别为3.21万元、3.30万元和3.12万元;毕业设计(论文)经费分别为2.14万元、2.20万元和2.08万元。在学科竞赛方面,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项,学校每年都要投入5万元的竞赛经费。

3.2实践教学

大力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由基本素质与能力训练、学科基础能力实践、数学应用能力实践、师范技能实践、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实践等五大模块组成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五大模块相互衔接,相互补充,贯穿本科四年学习的全过程。每门实验课程实验开出率100%,均开设有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改造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实验室,组建了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室,全天侯向学生开放。

大力加强师范技能实践和数学应用能力实践,建立了“数学与统计学院校内试讲质量监控及成绩评定方法”,开办了咸宁学院数学建模协会,开展各级数学建模比赛,近四年来,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省一等奖二项,二等奖10项。

3.3实习基地建设

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现有赤壁市赤壁一中、嘉鱼县嘉鱼一中、咸安区永安中学、咸宁市温泉中学、大冶二中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5个,全部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可接纳学生规模180人,基地设施完备,指导教师经验丰富、认真负责。

制定了系统科学实习(见习)大纲,目的明确,内容具体,做到时间有保证、经费有落实、条件有保障;近两年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班学生全部参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受到了实习学校的一致好评。

4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

4.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尽量增加实践性内容,使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以教改课题为龙头,带动教学改革。针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主要内容、必要环节,关注教育教学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课程群为组织形式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四年来,共申请到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柳学坤老师的“新课标下高师数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周志明老师的“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讨”、毛剑锋老师的“咸宁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双学位实验班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刘良华老师的“高师数学专业数学教育类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深化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执行效果良好。

同时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五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力争到2015年,再建设4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使校级精品课程达到8门以上,到2015年,至少建设成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4.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本专业重视教材建设工作,要求选用近三年内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和获得国家级奖励教材,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教材编写工作。把教材选用、编写的重点放在反映学校优势、专业特色,体现当前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最新成果上。

本专业近三学年共开出67门课程,其中50门选用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40门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使用效果良好。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2008年周国鹏博士编写并出版了一部《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教材,我们组织编写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数学》教材已于2011年8月正式出版。同时我院年青博士吴昭君老师在“泛函分析”课程中使用原版教材,尝试进行双语教学。

4.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将现代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大力采用研究式教学,在教学中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如在概率统计课程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本专业多媒体授课率为70%,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合理优化教学结构。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开发教学课件,提高课件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加强网络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开台,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辅导,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进师生互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五门校级精品课程均建立了较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反映良好。

4.4教学管理

在学校的支持下,本专业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机构,形成了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多渠道、多角度、多层面对教学各主要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在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与环境。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成立了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以及专业评估等重要工作进行计划和监督,以课程或课程群为依托成立了教学团队负责组织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成立在教学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教学督导组,负责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审查本专业教育与教学工作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对本专业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具体意见和措施,对本专业教学质量负责。

(2)制定了完善的教学管理文件。以学校制定颁布的《咸宁学院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文件汇编》为依据,结合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实际,制订了《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包括:《数学与统计学院校内试讲注意事项》、《数学与统计学院关于课外辅导答疑平时成绩评定作业批改的补充规定》、《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数学与统计学院常规教学检查规范》等。

(3)建立全过程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教学督导组深入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聘请班级学习委员和信息员为教学信息员,及时向教学办公室反馈教师上课纪律、授课内容、授课效果、答疑和作业批改等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办公室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集督导组和学生信息员对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各环节信息进行反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动态。通过院领导、团队负责人、同行的听课,教学办公室组织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工作检查,了解教学秩序、教师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课外教学活动等基本教学情况,实地检测教学质量,开展各种教学评估。

(4)制订了教学管理办法,严格按学校和学院制订的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执行。

①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监控。审定的教学计划所列各门课程名称、学时、开课学期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根据学校审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务处下发的课程任务安排教学工作,教学计划的异动、修改需填写教学计划调整、修订申请表报批执行。

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按照院领导听课、同行听课、督导员听课、学生评教评学等多种形式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环节实施全程监控,逐一反馈、敦促整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有力,课堂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③实践教学监控。严格执行实践教学计划,开齐、开全实践教学课程;规范精简验证性试验项目,立项建设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教学课程项目,确保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监控有力,反馈及时,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④考试监控。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内容覆盖、比例适当、题型适合、形式多样的要求,实施试卷双向细目表制度,确保命题质量;端正考风、严肃考纪,加强考试管理;加强考试结果分析,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手段较为科学,考试管理规范,考风良好。考试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⑤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按照与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要求,精选毕业论文选题;通过毕业论文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规范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教师评审等毕业论文的各过程管理;实施毕业论文评优评奖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学生和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精心选配论文指导教师,确保指导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具体落实毕业论文工作的经费、时间和空间,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5教风和学风

5.1教师的师德修养与敬业精神

我院高度重视教师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强调教师德能勤绩的全面发展。

(1)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我院从健全规章制度入手,坚持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我院制定了《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工作职责》、《专业负责人工作职责》《课程群负责人工作职责》《教学秘书工作职责》《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条例》《教学管理条例》《实验室实验员工作职责》等一系列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在教师的考核、评优、晋升、聘任等工作中把师德师风列为首要条件,在教师聘后考核中,实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每学年开展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和各种教学大赛,大力表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优秀典范,重奖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人员。

(2)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规章制度的执行

我院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制订了《数学与统计学院常规教学检查规范》,严格考核监督,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严格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对违纪教师给予严肃处理。在不断建立与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认真抓制度的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够严格执行,取得效果显著,07年迄今无重大教学事故发生。

(3)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

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树立了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几年来,我校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张少华、张吉刚、刘三红、吴昭君等老师获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钟绍军老师在咸宁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等等,我院的数学建模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励。在完善的考核监督、质量监控机制的规范下,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潜心钻研业务,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他们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近四年来,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咸宁市的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二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教社杯一个,国家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省一等奖二项,二等奖10多项。指导学生获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若干。镇方雄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吴又胜老师获咸宁学院十佳优秀教师称号。

学生评教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教师教学认真,有敬业精神,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优良。

5.2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优良的学风与优雅的教学环境是代表一个院整体风貌的重要性标志。在学习和教学工作中,我院一直把整体素质教育和学风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并始终贯穿到师生的教与学活动之中。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遵守《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各项管理规定。因为我院有健全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还有一批高度负责的老师和学生干部在严格执行规定,学生也自觉地遵守纪律、服从管理。另外,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我院还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同学们身心健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成效显著。为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学生考风考纪的教育监督工作,制定了专门的考试管理制度,平时注重思想工作,重视纪律教育,强化学生们纪律意识,对违纪的同学坚持发现一个,教育一个,绝不手软的原则,促进了良好考风的形成,基本消灭了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据统计2007年-2011年我院没有学生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

5.3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我院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为了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术水平、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1)开展晚自习

每天晚上从7:00-9:00(冬季7:30-9:30)实行辅导员带班,班主任值班的晚自习制度。为了提高晚自习效率,每周一针对前一周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由学委进行划分、剖析。周二--周四为复习时间,周五为答疑时间,由任课老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自执行此制度起,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清晰,目标也更加明确,成绩明显提高,补考率直线下降。

(2)建立班会制度

每周在班级开展一次斑会活动,讨论总结上一周的学习情况和未来的学习方向。

(3)通过竞赛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每年我院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比赛,比如英语竞赛等等、同学们都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院以月为周期,定期举办了小型的专业知识竞赛,不仅活跃了学习气氛,更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让同学们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的积极作用,有计划的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和学习竞赛活动。

(4)建立了严格的考勤制度

每天早上7:55由指定人员点名,并进行详细记录,从不姑息迁就任何一名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的同学。实行院领导对多名同学进行不定期抽查,辅导员每周总结制度,对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进行批评教育。自实施考勤制度起,杜绝了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了同学们的时间观念,使他们在课堂上能认真积极、充分发挥了主动性;课堂上睡觉、开小差的现象已经荡然无存,受到了院领导和任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5)建立严格的考风、考纪制度

在每学期期末考试来临之际,院领导都要对全院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严肃考风。辅导员更是经常到班级反复遵守考风、考纪的重要性,从而使我院形成了良好的考风、考纪,使同学们自觉远离不道德的考场行为,形成了良好的考试风气。

(6)公平、公开、公正的奖学金评比

由考评组按我校奖学金评比细则进行评比,采取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并将评比原则及计算方法写成书面材料。评比结果以书面形式向同学们公示,并设立了辅导员和系领导的举报电话,对于同们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可以直接举报。

采取以上措施起,班级学风深厚,形成了学习中自觉、自律、自主的良好局面。同学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探讨疑难问题,学习态度大为改观,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到现在的“我要学”。通过院学生会考评组安排每节课院干查课,由任课老师签名,严格每周考评公布制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学习风气明显好转。

(7)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以党建促学风

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理应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排头兵,我完将学习条件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先决条件,学生申请入党首先要具备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将学习状况作为党员的重要考核指标。学习成绩和学习表现不突出的不能评为优秀党员。学风不正的都给予批评教育甚至党内纪律处分,预备党员要相应延长考查期。

(8)深化教学改革、抓教风促学风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6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6.1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发挥社会主导思想的作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旗帜鲜明,切中脉搏,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一禁一倡,一贬一褒,一抑一扬,为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在进行“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抓典型,摆现象,不做空头说教,而注意搜集现实生活中好的典型,找出青年学生中恶习陋俗的行为,以事实辨明道理,从源头上遏制不良习气。

(2)在学生中坚持进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3)抓好班级、专业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班级、专业,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键康成长、个性化和人才成长的摇篮。辅导员是班级的组织者、建设者和领导者,对于贯彻执行学校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设法创建一个优雅舒适、宽松和谐的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优雅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情操的陶冶、思想的教育、理想的升华,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4)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开展知识内涵丰富的文体、科技、学术等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网络挑战赛;组织知名教授到学校为学生做学术讲座;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到革命老区感受红色文化等,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注重创新,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近三年来,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的知名教授开展了近十场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了“汀泗桥”烈士陵园;组织学生到福利院、聋哑学校进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此外在学生会、团委会的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近50多场,有效的文体活动对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数学与应用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遵守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积极参加“送温暖”、“扶贫济困”、“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文明建设,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一大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被评为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五年来共有五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一大批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优秀大学生的楷模。

近几年来,学生的“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都明显高于学校的平均通过率。

6.2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专业教师积极吸引或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活动第一线,学习有关思路和方法,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近年来数学与应用专业学生先后100人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网络挑战赛,2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人次参与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参与课题研究12项,在公开期刊上发表了18余篇科技论文,其中两篇被EI收录。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激发,实践能力普遍提高,所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全部获得教师资格证。

6.3社会声誉

多年来,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师资优势,培养培训了大批专业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三年来,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考研率达到了百分之二十。社会声誉逐年提升,在教育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专业建设的成果、特色

1、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目标;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有一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详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规划及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

2、开办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双学位班

由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属于基础性、理论性专业,其师范性较强,应用性不够,特别是与现代经济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距离。2009年我们对本专业进行了应用性改造的尝试,开办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双学位试点班,拓宽了专业口径,推动了专业的发展。

3、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品牌专业的建设,采取稳定、培养、引进、外聘等措施,使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且发展趋势好。近四年来,引进硕士4人,学成归来博士4人,硕士3人。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现有特聘教授1人,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硕士学位教师20人,40岁以下教师已基本实现硕士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4%,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6%,其中博士学历占专任教师的20%;教师的学历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6人。使本专业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详见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材料)

4、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校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校教学督导委员会、院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控。具体有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监控、考试监控、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等,通过有效监控,使我院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风明显好转,学生各项成绩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参考教学管理相关材料)

5、建设了五门校级精品课程

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带动相关课程的建设。目前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五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精品课程相关材料)

6、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获得较大突破

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大力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逐步形成了“概率”、“分形”、“函数论”、“控制论”和“微分方程”等几个研究方向,有些成果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有些具有较深远的发展空间。近五年本专业教师已获得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学校等科研项目32项,其中市厅级以上项目10项,校级项目21项;主持校级教研项目16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项目经费50余万元。近四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9篇,核心论文70余篇。

(详见科研与教研相关材料)。

7、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本专业一贯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实践活动,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08-10三届毕业的学生370人,实际毕业的学生362人,获得学位323人,占实际毕业学生总人数的89.2%;近年来数学与应用专业学生先后100人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网络挑战赛,2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人次参与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参与课题研究12项,在《工程数学学报》、《世界教育信息》、《科技创业》、《管理观察》、《咸宁学院学报》等期刊杂志上总发表科技论文18篇,其中两篇被EI收录。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激发,实践能力普遍提高,所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全部获得教师资格证。

(详见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材料)

8、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稳步提高

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基本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本专业采取结合教学、科研课题,深入中学教育实际,积极尝试创新研究,增强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能全面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严格按照“咸宁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办法”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通过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加大管理力度,严格答辩与成绩评定,开展评优等措施,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毕业论文管理规范。

近三届学生毕业论文361篇,选题情况:理论探究304篇,实践应用57篇;论文成绩:优秀86篇,良好185篇,中等81篇,及格8篇,优良率75.3%。近四年来,获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5篇,居全校前列,特别是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学校推荐5篇申报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全部获得优秀。

9、学生社会评价较高

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培养人才适合社会需要,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层次较好,就业率较高。08-10三届共有毕业生370人,就业344人,就业率达到93%;考研率达到了20%。社会声誉逐年提升,在教育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详见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材料)

四、专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年龄50-60岁2人,36-50岁11人,35岁以下12人。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40%;另有特聘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硕士学位教师1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72%;50岁以下教师已基本实现硕士化。本专业教师中有校级学术带头人2人,校级学术骨干3人,入选“咸宁市高层次人才工程”2人。从年龄上看,年轻的教师居多,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从职称上看,正高人数偏少;从学术水平上看,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

2科研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50岁以下教师已经基本实现硕士化,但很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尚在积蓄力量,拔尖人才不多,并且大多是单打独斗,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科研团队,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不多,省部级、国家级项目很少。

3专业实验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应用数学实验室2006年正式成立,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目前该实验室除了需要承担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暑期培训及竞赛活动,另外还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上机操作等等,使用率非常高,实验室现有的场地面积、硬件设备已不能满足各项教学工作的需要。

4专业应用性改造尚在进行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属于基础性、理论性专业,其师范性较强,应用性不够,2009年我们对本专业进行了应用性改造的尝试,开办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双学位试点班,拓宽了专业口径,推动了专业的发展,但双学位班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毕业论文、实习基地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摸索和完善。

数学与统计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月